湯瓶是點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,中唐時以煎茶為主,投茶末入茶鍰中煎煮,根本無湯瓶之說。至晩唐、五代時期,點茶開始出現,湯瓶也就應運而生了。
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中說“近世瀹茶,鮮以鼎鍰,用瓶煮水。”五代蘇廣《十六湯品》中說“第六,大壯湯,力士之把針,耕夫之握管,所以不能成功者,傷于粗也。且一甌之茗,多不二錢,若盞量合宜,下湯不過六分,萬一快瀉而深積之,茶安在哉!”強調湯瓶在點茶注湯時的作用。湯瓶的制作也很講究,“瓶要小者,易候湯,又點茶,注湯有準。黃金為上,人間以銀、鐵或瓷、石為之。”黃金制作的湯瓶是皇室以及上層人物使用的茶具,對于一般的士人或民間斗試茶具,則首推陶瓷湯瓶。從出土的宋代茶具來看,南、北方瓷窯都有生產,尤其是南方的越窯、龍泉窯以及景德鎮青白瓷,湯瓶更是大量出現。其基本特征為廣口,多長腹,管狀流比唐時長出三四倍,因為點茶注湯時湯瓶的長流很重要,“注湯利害,獨瓶之口嘴而巳,嘴之口欲大而宛直,則注湯力緊而不散。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,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。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,則茶面不破。”宋徽宗《大觀茶論》中的番話點出了湯瓶的長流在斗茶的絕對重要地位。
在古人留下的畫作中,有表現宋代飲茶、點茶、斗茶場面的書畫精品,其中劉松年《斗茶圖》清楚地描繪了湯瓶的形制,呈喇叭口,高頸,溜肩,腹下漸收,肩部安裝很長的管狀曲流,應是宋代湯瓶的真實寫照。